与之相对,端为端绪,由端可以见仁。
[37] 蒙培元:《情感与理性》,第144、77页。[60] 蒙培元:《自由与自然——庄子的心灵境界说》,载《道家文化研究》第10辑,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。
因此,他的情感论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存在论。[46] 蒙培元:《心灵超越与境界》,第66、12、63、72页。[88] 蒙培元:《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》,《新视野》2002年第6期。[49] 蒙培元:《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》,《孔子研究》1997年第1期。[33] 总之,儒家的‘情理之学是一个大题目,能代表儒学的基本精神。
[18]正因为如此,在蒙培元看来,不仅道德与宗教的善、艺术的美,而且科学的真,本质上都是情感问题。学界长期存在一个误解,以为冯友兰只重理不重情。所谓‘生态伦理,就是承认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生命联系,人对自然界的万物有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,要尊重一切生命的价值,与之和谐相处。
如果进行消解之后重新加以整合,以开放的心胸吸收西方智性文化以及合理的感性主义,那么,中国的德性文化不仅是一种价值资源,而且能变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[55]。这里涉及儒学情感哲学传统的历时演变,可分三大历史形态:先秦的儒家情感哲学,以孔孟哲学的情感本源观念为代表。[11] 蒙培元:《孔子的知、情合一说》,2000年5月27日在台湾华梵大学第四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的演讲。在人的生命情感之中便具有这方面的需要[84]。
正好相反,中国传统哲学所提倡的,是美学的、伦理的、宗教的高级情感。冯友兰打破了文化保守主义,以开放的心胸面对时代课题,通过中西哲学互相解释、互相沟通,建立新的中国哲学[64]。
[13] 为此,他发表了一系列论著,特别是论文《李退溪的情感哲学》(1988年)、《论中国传统的情感哲学》(1994年)、《中国的情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》(1995年)、《中国哲学中的情感问题》(2000年)、《漫谈情感哲学》(2001年)、《情感与理性》(2001年)、《中国情感哲学的现代发展》(2002年)、《人是情感的存在——儒家哲学再阐释》(2003年)、《理性与情感——重读〈贞元六书〉〈南渡集〉》(2007年)、《中国哲学中的情感理性》(2008年)、《情感与自由——蒙培元先生访谈录》(2017年)。而理性情感则是指的情感本身的三个层次之中的中间一个层次,主要是指道德情感,即道德情感而具有理性特征,是情理合一的,道德情感的理性化即所谓‘情理。这不仅是一种法律上的规定(中国古代有这方面的详细规定),而且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[85]。[45] 蒙培元:《心灵超越与境界》,第17、64页。
综上所述,蒙培元认为,中国哲学最后的实现就在‘生态哲学的问题上,所以中国哲学对我们现在解决人类生存方式的问题有独特的贡献[87]。[27] 蒙培元:《儒学现代发展的几个问题》,《北京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2012年第1期。[58] 蒙培元、陈明:《当代儒学研究中的诸问题——蒙培元、陈明对话录》,《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》2009年第1期。《周易》天地之大德曰生的‘生正是天地自然界的根本的价值之所在,不只是具有价值论的意义,而且具有存在论的意义[31]。
[42] 蒙培元:《中国的心灵哲学与超越问题》,《学术论丛》1994年第1期[43] 蒙培元:《心灵超越与境界》,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,第69页。[48] 蒙培元:《心灵的开放与开放的心灵》,《哲学研究》1995年第10期。
(一)情感的存在论意义尽管蒙培元说所谓情感哲学,是说它一直很重视人的情感体验[14],但实际上他是将情感作为存在(Being)问题来看待的,这不仅限于人的存在或心灵的存在,而且指宇宙万物的存在。在对话的过程中将这些体系变成完全开放的体系,并且从实践的层面去看,就会面对人类的共同问题,找到共同的解决方式[54]。
蒙培元的生态哲学探索,始于1998年的论文《人对自然界有没有义务——从儒家人学与可持续发展谈起》[71],完成于2004年的专著《人与自然——中国哲学生态观》,此后继续拓展和深化。‘情理虽然是理性的,但它是直接由情感而来的。[⑧]进一步说,蒙培元亦如其师冯友兰,也是首先接着讲宋明理学。仁是道德情感、理性情感。[13] 蒙培元:《漫谈情感哲学》,《新视野》2001年第1期、第2期。[18]正因为如此,在蒙培元看来,不仅道德与宗教的善、艺术的美,而且科学的真,本质上都是情感问题。
[23]为此,不同于牟宗三的心可上下其说之论,蒙培元提出情可上下其说的命题。这决不像康德所说,是‘纯粹理性的,更不是‘神学的心灵学(康德语),或‘超绝的心灵学(牟宗三语)……它既有经验心理的内容,又有超越的形上追求,甚至有宗教性诉求,这是中国心灵哲学最重要的特点。
[15] 蒙培元指出:儒家哲学是一种情感哲学,情感(特别是道德情感)被看作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[16]。从超越的层面说,中国的心灵哲学是一种形上学,但它不是关于‘实体的形上学,而是‘境界的形上学。
[68] 蒙培元:《主体·心灵·境界——我的中国哲学研究》,载《今日中国哲学》,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我们称儒家哲学为情感哲学或情感型哲学[17]。
[35]为此,蒙培元特著《情感与理性》。他认为:自由的心灵是开放的,不是封闭的。我们不能、也不可能回到过去的农业社会,过一种古代田园式的生活。……‘真情实感是人所本有的,也是人所特有的,是最原始的,又是最有价值意义的,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即由此而来[22]。
因此,提高心灵境界,这正是中国心灵哲学的优势所在。实际上,蒙培元所讲的情感远不仅仅是形下学的范畴,也是形上学、存在论层级的问题。
我们只能站在时代的高度,以开放的心胸,对传统哲学包括儒学不断进行理解、解释、选择与批判,它的时代意义才能显示出来[53]。总之,性不可‘言,亦不可‘见,若要言性见性,只能从性之‘发与性之‘用上见,也就是只能从情上见,因为性是通过情而实现的,由情而证明其存在的。
[59] 蒙培元:《儒家的人本主义能不能适应现代化——儒家思想文化与现代化漫谈》,载《民族文化论丛》第10辑,韩国岭南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,1989年版。此后的一些列论文都紧密围绕这个问题,而最面系统的论述就是1998年出版的专著《心灵超越与境界》,指出:中国哲学是一种心灵哲学。
只要出于‘真情实感,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,也是最真实的,这是一切道德的基础。[83] 蒙培元:《中国哲学的特征》,超星慕课讲座视频,2009年。冯先生对‘心灵有一个看法,认为:‘我们人的心,有情感及理智两方面。他指出,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化不能是‘返本开新或‘良知坎陷,而应是心灵的解放或开放。
因此,在世界‘一体化的进程中,儒学研究只能在开放的意识下进行[51]。[55] 蒙培元:《换一个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》,《亚文》第1辑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。
[72]这种生态儒学乃是中国生态哲学思想传统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中国哲学则把人看成是‘情感的动物、‘行为的动物,其目的则是使人成为‘圣人。
孔子的‘仁学是建立在伦理之上的,而伦理是建立在个人的‘真情实感之上的。[50] 蒙培元:《怎样理解民族精神》,《学术月刊》1992年第3期。